close


大品牌賣產品,從來不需拚死做出不同產品的區別,也從來不需把「這瓶是獨家科技」「像乳液卻不是乳液」當作產品的USP (Unique Selling Point)。
 
現存最老的化妝品公司,也有個一、兩百年歷史,無論是水相油相,是凝膠是乳液是微乳型精華液,是化妝水是凝露是凍霜,想做一個市場上從未見過、創新的產品,抱歉你還是找台時光機吧。
 
大品牌要賣東西,從來都不是推商品,一定會轉化,變成賣理念。
SK2賣的不是青春露,而是『肌齡永遠停留在25歲』這個理念。
蘭蔻賣的不是肌因賦活露(小黑瓶),而是『DNA逆齡,肌因修復』 。(話說,寫出被衛福部罰這麼多錢卻還無怨無悔投廣告的廣告詞,也算是另一個層次的厲害。)
為了達到這個理念,化妝品公司做了一些獨特的努力,推出這樣新穎的產品,達成這樣的效果。
 
講效果會被衛福部罰錢,但講理念不會,要怎麼讓消費者把理念連結到效果,在腦中腦補出自己使用這個產品之後從文英變文淇,那就是各家行銷文案的本事了,但絕對沒有人會再看到青春露或是小黑瓶時候,發問
 
「SK2的東西好用嗎」?
「蘭蔻的東西好用嗎」? 
 
說白一點,消費者對於大品牌有近乎直覺的信任感。
 
而廣告對象(A.K.A 消費者)也不需要大品牌宣稱「這瓶最新科技」「像乳液卻不是乳液」消費者只要確信東西好用,甚麼獨家、甚麼專利、甚麼配方,講出來都是錦上添花。不知道也不會怎麼樣。
  
反正大品牌的產品,好用已經是一種最低標的基本需求,就跟出門要穿內褲一樣基本,你根本不需要花時間去思考今天出門要不要穿內褲吧?
 
當品牌知名度不夠,不能扛著「我是國際大廠我一定好用」的大旗,如何讓消費者心中相信這產品呢?這是全世界新興品牌都在思考的問題,而當您以為必須跟大品牌看齊,從理念開始唬爛的時候,這品牌離死也不遠了。看看別人操作行銷的流程吧。
 
綠藤生機大打「油+水的保養型態」宣傳時,廣大消費者第一個疑問一定是
「綠藤生機是甚麼」「綠藤生機的東西好用嗎?」
 
廣大的行銷預算在消費者的腦中砸出第一印象了,那接下來一定得植入更厲害,更可以直擊人心的字句。這就是新品牌必須出人意表的原因,在消費者的心智佔有一角的印象,然後繼續挖深,挖廣,引起興趣。

而官網/粉絲團舉辦的諸多活動如 
「這不是乳液」「別買這瓶潤髮乳」
就一個腦波弱的漁婦,這樣的Campaign讓我覺得很酷,
因為它已經超脫了一句文案,一句廣告詞的籓籬,先叫你別買引起注意,後再告訴你為何要買,
讓廣告受眾重新思考「需求」與「消費」之間的距離。
當然你要說它「逆向操作」也是無可厚非的,畢竟行銷的本質是勸敗啊。
 
當我還只是個普通的行銷人,還沒跨入化妝品業界的時候,我是非常喜歡且認同綠藤生機的。
而今身處化妝品業界,慢慢了解所謂的成分,所謂的宣傳點,了解那些「只在宣傳上做出差異、本質卻幾乎沒甚麼差異」的業界型態後,
從此對所有號稱「有機」「無毒」「環保標章」「SGS」的理念(或說宣傳手法)持保留態度。
 
另外一個值得討論的是關於新名詞的創造。前兩行才提到我們必須把本質幾乎沒差異的東西,在宣傳上強調出差異,此時誕生了很多聽起來厲害的自創新名詞。最讓人無語的經典新名詞莫過於隔離霜、BB霜,CC霜那一串一模一樣用途(防曬或潤色)卻擁有不同宣傳名稱、不同宣稱效果的產品。

更甚者,因為做不出產品的差異,而靠提供錯誤資訊吸引大眾目光。例如號稱不用卸妝的「素顏霜」,其實美化膚色是因為成分中添加要卸妝的二氧化鈦,但為了維持前後不矛盾、「素顏=不用卸妝」的概念,而操作錯誤資訊這樣的宣傳手法,非常沒有道德。同樣手法曝露後對品牌形象的傷害非常大。我個人認為有基本智力、與基本判斷能力的人都不會喜歡這樣的宣傳手法,但是很意外的,消費者很買單。

 
而本來只是我心中一顆小小的雜念,在綠藤新產品「非乳液」與以醫學角度分析各種行銷話術的網站「美的好朋友」的戰火之下,浮出了檯面。綠藤宣稱的「獨家科技」「非乳液」引起美的好朋友的關注,爭議的點是它操作「恐懼行銷」,藉由將市面同類型產品(乳液)中的成分(乳化劑)汙名化的效果,凸顯自己產品的獨特性。然後就被美的好朋友直言這科技一點都不獨家,並且,乳液的定義並不是有沒有用到乳化劑,管你用乳化劑還是用有膠連效果的增稠劑,如果有結合水跟油,就是乳化,這樣製程之下出來的產品,就叫做「乳液」。
 
無介面活性劑、無乳化劑、無防腐劑的產品就是無條件好棒棒?這些成分在合法、合理使用下,是否依然對肌膚只有壞處,沒有好處,這要涉及的研究涉及的實驗太多我不敢評,但不可否認少了這些便宜好用的原料,化妝品開發的成本變高變困難許多,依照這些無添加標準開發出的商品,是否貴到一般消費者不買單,這又是另一個層次了。業者有業者的立場,為了品質而使用Parabens防腐劑,為了使用感而添加介面活性劑/乳化劑,為了對產品品質的堅持,使用被汙名化的成分是罪無可赦的嗎? 
 
那因為自己想要『宣稱』無介面活性劑、無乳化劑、無防腐劑,而花廣告預算宣傳,將這些成分汙名化,指責使用這些成分的產品,就很高尚嗎? 
 
無可厚非,消費者有權用新台幣支持理想的產品。相對的,宣傳錯誤資訊而獲得一時的廣告聲量,被打臉後所要背負的品牌公關危機要如何處理呢,我們備好雞排奶茶坐等下一幕開演。

(後續:綠藤公開表示接受「美的好朋友」之批評建議,並將產品名改成輕乳液,正所謂有錯就要認,被打要站好,綠藤這回安全下莊,無傷結案。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nabi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