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敝公司正在新品開發階段,這個月試了一堆廠商打樣,洗的卸的抹的敷的,

重點在於「感覺」。感覺不錯,感覺香香的,感覺滋潤,這就是合格。

聽起來好像挺不負責任的吧? 可能有人會想問那效果呢? 沒效果哪還合格嗎? 

人客阿! 肌膚是有周期的! 能讓你今天洗了擦了明天立刻變白的那商品你敢用嗎! 

如果我認真的請廠商打一瓶大樣專心的試用28天看效果,這樣我一年是有多少個28天啊? 

短期間內需要試出效果來是不可能的,所以效果這東西,我們就交給工廠。

我們要做的是挑選正派經營、有完整、專業的化妝品開發經驗的廠商,

廠商提案時,當然會將他們最擅長,做得最好的產品拿來做提案,

我們只需要把化妝品工廠開發完成的樣品拿來測試,28天是無法但測個3天是很合邏輯的,

挑選我們認為好用、能夠受到消費者青睞的商品,然後把它推到市場上。


接下來就是重頭戲的議價了。對企業經營來說「成本越低越好」的思維是絕對要不得的,

一味追求成本的下場就是海砂屋、豆腐渣工程、地溝油。

相同的,「售價越高越好」「賣得越便宜越多人買」也不是正確的思維,

賣貴了沒人買,賣便宜了又少賺,好像怎樣都不行,那怎麼定成本與終端售價呢?


首先,我們得考慮這款產品的銷售對象,對於公司的意義,以及這款產品的銷售通路。

大家都知道一分錢一分貨,無論是家具、是消費性電子產品還是化妝品,材料好的總是好用,

而相同用途的材料, 一般來說好材料比普通材料貴,這是很普遍的邏輯常識吧? 

如果只有講求極致的東西才能生存,那每間建築公司都想蓋帝寶,每間車廠都想作藍寶堅尼,

現實是,全台灣有幾個人有能力住帝寶、開藍寶堅尼?

如果每間化妝品公司也都生產Sisley全能乳液那樣的頂級好用但價格也是頂級貴的商品就好的話,

你知道很多化妝品大廠的營收主力是開架式商品嗎? 

除了考慮商品是否好用,更需要考慮的是,你要把東西賣給「誰」,這個「誰」才是重點。

我們為特定客戶設計了一款產品,用了行銷方法吸引他來使用,他喜歡這款產品,用完以後買下一瓶,

這才是完整的商品開發,行銷,並獲利的模式。知道東西賣給誰,知道她的生活習慣,消費習慣,膚質狀況,

才能知道甚麼樣用途的商品她會買,甚麼價位的東西她願意嘗試,甚麼樣效果的東西她會回購。


而這款產品對於公司的意義,決定了我們要為了擴展這款產品,願意作出的讓利。

商品不是做出來就好,還得宣傳,宣傳需要經費。各種廣告費、代言費,這些都是成本。

或者為了讓用戶們可以接觸到這款商品,有時得推出特價,作為提高購買動機的誘因,而促銷會降低營收與淨利。

(那為何實體店鋪總是貴? 官網便宜是因為產品快過期了嗎? 未完待續)

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通路 化妝品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hanabira 的頭像
    hanabira

    實話沒有安慰效果但有用 BY花瓣 X は・な・び・らX Hanabira

    hanabi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